【基層醫療】 葵青康健中心開業三個月 使用者彈多過讚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計劃耗資6億在18區設置地區康健中心,預計在三年內於黃大仙、深水埗等地成立六間中心,支援長期病患者及加強健康管理服務。有老人科醫生預計,地區康健中心能為醫院分流復康病人但由於中心沒駐診醫生,對大眾吸引力低令人質疑對完善基層醫療的成效。

記者:陳展棋 康鏡蕙 關諾珩

政府在2017年提出地區康健中心概念,以葵青區作為試點,葵青中心於今年九月開幕。記者十一月初到訪中心近一小時,有約20人在接待處填寫資料及接受簡單檢查。根據食衛局提供資料,截至10月31日,中心為1463名市民登記了資料,當中九成人已完成健康風險評估及安排進行各種相關服務。康健中心負責人指,只要有該區住址証明即可登記參與服務。使用者會先接受基本健康風險評估,例如BMI指數(身體質量指數)、血糖、血壓等,在經過健康分析後,便按照他們的需要把他們安排到不同班組。團隊有職業治療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藥劑師及社工,爲他們提供健康資訊,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的。退休人士高女士有高血壓的問題,平常到公立診所覆診,也有參與地區政府合署舉辦的康健講座。她認為中心提供的課程有用,她參與的控制血壓課程有四堂,每堂約20人參與,由護士提供控制情緒及量度血壓等技巧。「我覺得係好,因為我地長者學識不多,後生顧住照顧兒女,而家得閒可以增進知識,對健康都有幫助。」至於76歲的利婆婆身患痛風症十年,她則直斥中心「無用」,她指每次上去中心只是量血壓、度身高,中心內無法「篤手指」檢查血糖,她指所住地區東涌老人中心對她的痛風症幫助更大,「起碼個邊有醫生,有中醫和針炙,又有健身設施做運動。」

器械設施街坊熱捧 申請繁複居民卻步

利婆婆指,老人家對健身設施需求大,例如單車踏架,跑步機等。康文署轄下公園的戶外健身設施經常有人使用,需要輪候多時。她發現中心設有健身設備,但護士卻表示暫時不開放,未有解釋原因。

而居於荔景的黃女士陪同母親第五次前往中心,她指母親膝蓋及肩頸有輕微疼痛,亦曾接受乳癌手術,同樣希望使用單車機,太極推手器等器械設施,但中心護士指如需使用器械設施需透過醫生轉介她形容有關程序繁複,寧願不用。

記者電郵至中心詢問健身設施的使用資格和條件,於截稿前未獲回覆。

中心仍處起步階段 推廣不足透明度低

黃女士補充,雖然中心提供不同健康講座活動,但住所鄰近區議員辦事處及長者中心亦有相關服務。加上中心推廣不足,員工比使用者多。而活動時間也不清晰,需打電話或親臨查詢,她本人暫時不會考慮中心服務。她認為中心服務對象涉及不同年齡層,但服務人員年紀較輕,較難明白長者需要,對老人家而言幫助有限。她擔心中心只會成為老人家「茶餘飯後」的聚腳地,形成浪費。中心負責人解釋,長遠希望達至社區協作,家庭醫生可將個案轉介至中心,達成公私營合作,但承認目前仍是起步階段。

 

圖片


葵青康健中心。 康鏡蕙攝

市民會在職員協助下進行免費身體檢查,然後安排個人化健康服務。 康鏡蕙攝

康健中心內有佔地4000呎的器械設施。康鏡蕙攝

黃女士促中心簡化使用器械設施的手續。康鏡蕙攝

相關故事

【基層醫療】專科醫生批康健中心未與醫療體系融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