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專科醫生批康健中心未與醫療體系融合

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日漸嚴重,政府於2007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康健中心概念,希望改善推廣健康教育,評估可能具健康風險的人士以至加強康復治療。第一個中心九月於葵青開幕,而政府準備於黃大仙、深水埗、屯門等地興建更多中心。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對中心能否對應基層治療的需要存疑。佘達明認為,中心現時只是單純推廣保健教育,對市民真正的幫助不大。特別是中心只有駐場護士,如果病人需要進一步診治,仍需等待轉介,對於長者而言吸引力有限。「一個80歲長者,住在三、五樓。頭暈眼花,行路不穩。如果是你,打不打999?我一定打999,無得選擇!」他補充,其他長期病患者,例如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一早已有醫生跟進,中心可做的有限。身兼醫生的立法會議員郭家麒亦批評地區康健中心服務不到位,他指中心並不提供配藥服務,亦沒有駐場醫生為病人診症,即使市民主動到中心求診,他們最終亦會轉到醫院看病,直斥中心無用。

記者:陳展棋 康鏡蕙 關諾珩

醫生促增家庭醫生制度

政府先後在2005年成立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及於2008年成立基層醫療工作小組,檢討基層醫療改革。但兩名醫生均認爲政府發展未能對應需要。佘達明指出,香港雖然人均壽命排全球第一,但健康質素不高。政府雖然多年來出招很多,但主要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就是急性病治療和社區醫療之間,缺乏溝通與連貫性。他認為政府應更有效運用公帑,重整整個基層醫療體系。

佘特別提到香港的家庭醫生制度沿襲於英國,但在回歸後沒有進一步深化系統,致使英國、加拿大和內地的社區基層醫療都比香港成熟。他建議政府設立家庭醫生註冊制度。每個醫生為特定社群的市民服務,提醒市民進行疫苗注射及定期檢查。他強調上述措施成本雖大,但能解決香港「有錢有得醫、無錢無人理」的苦況,縮短發病的年期,一來減低個人和社會的醫療成本,二來提升生活質素。郭家麒認為,預防治療「不是等人去找你,而是你去找人」,才能為不同年齡層市民檢查身體,及早預防疾病。但他指出現時專科的輪候時間長,例如骨科門診需輪候三至四年、而耳鼻喉門診亦需要輪候一至兩年,認為政府應先解決其他迫切問題,形容情況是「主食都未食,但煮甜品比你食」。

圖片


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指香港雖然人均壽命排全球第一,但老人晚年多在病痛中度過。關諾珩攝

相關故事

【基層醫療】 葵青康健中心開業三個月 使用者彈多過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