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物質潛藏禍害 流入大海隨時自食其果
化妝品的賣點五花八門,除了產品質量、使用效果之外,生產商甚至將「化妝品是否美觀」作為化妝品生產的重要部分之一,更推出聯名款、季節限 定款以及各式各樣的新包裝來吸引消費者,消費者因此愈買愈多,在這種情況下,家中所累積的化妝品數量也會不斷增加,有機會導致消費者有「用唔切」、「唔啱用」以至過期的情況,這些化妝品最後就只能棄置。若化妝品的化學物質流入海洋,對海洋生態及人類都會造成影響。
記者:傅承嘉 侯愷琳 蘇嘉慧 胡鎧澄
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曾耀輝博士曾對化妝品內含的化學物質進行研究,發現有關物質若流入海洋將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市面上大部分化妝品都含有對環境或水源有害的物質。以粉底液、唇膏、洗臉奶為例,這些化妝品基本上必需加入抑菌劑,而抑菌劑即與防腐劑相似,目的是為了延長保質期限。同時,大部分化妝品都會加入殺菌劑 ( 三氯生)和防曬劑等, 而上述的化學物質即使加入很低濃度的劑量,亦會對海洋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以防曬劑為例,防曬劑會影響珊瑚的繁殖與生長周期,甚至導致珊瑚白化死亡。由於珊瑚孕育出全球近四分之 一的海洋生物物種並為其提供棲息場所,因此對海洋生態極為重要。再者,早年香港浸會大學研究亦指出,當人類使用防曬用品時,當中的防曬劑會不知不覺間流入海洋,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尤其對魚類,貝殼類生物污染程度最大,若人類長期進食受污染海產,或影響生殖系統,造成不育,防曬劑對環境的影響可謂不容忽視。
曾耀輝亦提到現時污水處理廠並無設備處理化妝品內含的殺菌劑或防曬劑。由於有關的化學物質 只佔整體的一小部份,處理成本亦較大。所以香港渠務署至今仍未視有關物質會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尚未具有一套完善的處理系統。「污水處理廠是最後一步!當有關物質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流入大海,將會不知不覺間參與環境循環,先污染海洋環境,最終影響食物鏈。」
微膠粒的禍害
現時有不少化妝品和清潔用品中會加入磨砂微膠珠,以提供磨砂、去角質清潔的功能,而一支 100 克的磨砂產品會有約 100 萬粒微膠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和塑料湯基金會(Plastic Soup Foundation)曾作出 統計,指大型跨國公司所生產的化妝品中至少使用了 67 種不同類型的微塑膠。根據綠色和平和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調查,香港每年約有 1.76 萬億件微膠珠流入大海,相當於 111 輛雙層巴士的重量。而微塑膠有機會藏有和吸附有害物質, 會在海洋中釋出並進入食物鏈。由於魚類可能會誤食微塑膠或吃了附膠的浮游生物,因此當魚類被捕獲,市民則間接吞食膠粒。
港府軟硬兼施 雙管齊下
部分國家,如比利時、荷蘭、瑞典、奧地利及盧森堡早於 2014 年呼籲商人停止使用微塑膠粒,而歐盟亦於 2017 年立例禁止使用。唯港府至今尚未有相關法例或措施推行。環保署回覆本報時指明白部分一次性沖洗的個人護理產品所加入的微膠珠 ( 五微米至一毫米不等 ),若未有完全被過濾將對生態系統造成的潛在影響。署方同時指將推行措施取替個 人護理及化妝品中的微膠珠,在短期內先推行自願性淘汰計劃,並於實行兩年後作成效檢討,視乎情況需要審視立法規管的需要。
環保署棄置化妝品欠指引
對於多年來政府未有就棄置化妝品進行任何回收計劃的問題,環保署回覆本報時指出,避免廢物產生才是最有效的源頭減廢方法,而非回收。因此署方主張透過持續教育公眾惜物減廢,生活上實行有計劃消費,即可避免浪費。另外,環保署亦鼓勵市民通過捐贈,交換或售賣的方式,處理未過期但仍可使用的化妝品。由於化妝品用於人體,化學物質含量相對較少,因此環保署未有將棄置化妝品列入生產者責任制中的化學廢物分類。而若剩餘的化妝品在無可避免下需要棄置,當作一般家居廢物處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