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文物建築屢被拆 古物保育機制漏洞多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在去年底清拆時才被發現,這座蓄水池有逾百年歷史為罕見的古羅馬建築,在輿論壓力下水務署才煞停工程,爲此香港的古物保育機制再次受到質疑。有學者及關注組織認爲,目前本港的保育機制比内地的落後許多,並未有一個完善的機制來評核和保育文物建築,以至許多文物被破壞或缺乏保育。

記者:刁欽明 彭永曦 阮淦良

學者批本港古物保護機制落後

發展局在4月中回覆立法會財委會質詢時表示,過去5年(2016年至2020年)共有15幢已評級或擬議評的歷史建築已被拆卸,當中包括二級或三級的歷史建築,包括灣仔錫克廟及香港佑寧堂等。

歷史學者蕭國健指現時香港的保育機制明顯比其他地方落後,因為本港沒有獨立政府部門管理歷史文物。他以澳門為例,指出澳門的古蹟交由社會文化司管理,而且澳門有對文物保護立法;反觀香港的評級機制沒有法律效力,而且香港的歷史文物是由處級管理,管理部門的級別比澳門低兩級,因此古蹟辦事處的權力不足,而且每項事宜也需要經過很多部門審批。

蕭教授指出內地的文物保育遠比香港優勝,他提到南越王墓被發現後,中央政府即時策劃把該墓建成展覽館,讓該墓得以保存及成為參觀景點。「你再睇吓香港啲古蹟咪就咁放喺路邊,前面就有檔小販擺賣,但係內地會將古蹟維修到靚一靚㗎。」

另外,蕭亦指出香港現時在文物保護方面未有整體的規劃,仍然停留於「點」的層面。他以法國的香榭麗舍大道為例,指巴黎鐵塔的對面便是凱旋門,這便是「一條線」的保護。「我都想香港體驗點線面,但立法會就會話要用好多錢,一講到錢就冇得講。」因為文物能否得到保育的最終決定權也是由立法會決定。

古諮會委員:評級機制過時

出任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之一的朱海山教授認為,目前的古物評級制度過時,因現時評級機制不包括評核戰後建築,他指戰後建築的資料比較豐富,而且建築技術也較好,因此有納入評級機制的必要。他亦認同現時的評級制度有問題,同一個地方只有部分建築被評級並不完善,例如香港墳場只有教堂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而墳場部分卻沒有被評級,對此他擔憂若然將來有工程在墳場附近進行,未被評級的香港墳場則不能得到保護。

朱教授亦指出現時香港未有城市設計規例,他認為歷史建築的價值不應該只以該幢建築的價值去鑑定,即使是該建築所屬的社區也應該受到重視,這才能讓市民更深入了解該建築與該區的聯繫,以及建築的歷史和背景。他亦指:「保育時不能夠係一點,應該以一個面咁去做,先可以令到大眾明白建築背後嘅故事,但現時香港就未做到。」

對於外界對古蹟辦的批評,朱教授認爲不能一概而論他就舉都爹利街煤氣燈爲例子,他説數年前因颱風山竹襲港都爹利街的煤氣路燈遭到破壞,當局特地聘用英國專家進行修復,保留其原真性。這反映古蹟辦的同事也對文物緊張,並非「唔做嘢」。

歷史建築普查名單被批疏漏

本土研究社成員鄭捷龍認為現時政府對古蹟保育不足,對於現時不少歷史建築被拆卸,用作商業發展,他認為政府責任較大。他指出政府的還價能力弱,很多時候在與發展商談判時就已經認輸。「如果政府唔出手,只係靠城規條例同古蹟辦去做評級,都只不過係『無牙老虎』。」

鄭認為有必要再做一次全港歷史建築普查,因為古蹟辦於1996年至2000年間曾做過普查,但由四個不同的團隊負責準則也不同,因此得出的報告顯得疏漏。加上普查名單至今已經二十年沒有更新,因此有必要重新再做普查。此外,他認為古諮會一年只開四次會並不足夠,導致評級事宜的進度緩慢。同時,鄭認為政府應該接納由市民提供的來自民間的歷史文物資料,這能補充政府遺漏的部份。

除了主教山蓄水池,香港其實還有許多被遺忘的歷史古蹟。本土研究社早前取得了8,803 幢於1950年代之前落成的歷史建築物名單,發現除了主教山等的地下建築,還有其他的地下建築如房空洞、軍事通道等也沒有出現在名單上,認為政府較忽略地下建築的保護,是在文物保育方面一個很大的缺口。

圖片


為免市民入内,主教山蓄水池外圍已用鐵絲網圍封。(刁欽明攝)

主教山蓄水池採用了古羅馬拱門建築設計,現時該建築方式及物料已無法重新再做,具有歷史價值。(圖片來源:古諮會網頁)

古諮會委員朱海山教授認爲評級機制應包括戰後建築。(刁欽明攝)

香港古物古蹟評定制度

相關故事

本地史蹟資源豐富 業界伺機拓展深度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