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新聞業前景黯淡 新人入行顧慮多
從香港新聞自由排名一直在倒退,進一步顯示本港新聞自由受壓,在港版國安法實施後的紅線處處,令不少從業員選擇轉行,而新一批的新聞系畢業生又是否願意入行?這行業又如何堅守下去?
記者:黎家晴 康映雪 吳月盈
無國界記者組織於今年4月下旬公佈2021年度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香港在全球180個國家及地區中排行第80位,排名與去年一樣,是有紀錄以來最低,從分數反應香港新聞自由的情況繼續惡化。無國界記者指出,由於港版國安法的實施,讓北京政府能直接插手香港事務,懲治它眼中一切「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為香港新聞自由及新聞工作者帶來威脅。
告別新聞界的戰場
《蘋果日報》前首席記者Jimmy 選擇在2019年7月底離開新聞界,入行將近20年的他對於傳媒生態的轉變有深刻的體會。「生態嚟講,一定係一路向下咁差落去,依家拉闊嚟睇,呢20年個空間同各樣嘢都係跌。」他表示是由反送中運動開始新聞界的前景急劇走下坡,越來越加強自我審查。問到他最深刻的一次採訪經歷,他果斷回答是前年7月1日佔領立法會事件,「呢世都唔會再有呢個場面出現。」
Jimmy不是不想繼續做下去,但他指出,記者的薪金、業界的前景、自身安全等因素令他不敢回到新聞界。「人工真係好重要,人工長期低,加上新聞自由度下跌,引申到自我審查越嚟越嚴重。」Jimmy亦補充,有些時候不單是生計問題,亦要考慮自己會否成為階下囚,「以前從來做記者唔會考慮坐監呢個因素,最多搵唔到食,依家要諗埋人身安全。」
入行與否難抉擇
香港新聞自由情況惡化,除對行業造成影響,大學畢業生也舉棋不定。即將畢業的恆生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的葉婧雯卻堅定地表示會入行,「如果依家仲唔做記者行出嚟講真相,以後就冇人再講到,想為社會發聲,搵真相俾公眾。」她提到自己由中學開始就已經立志做記者,認為記者可以將社會上一些被忽略的事告訴公眾,覺得做記者十分有意義,亦對社會有貢獻。
問到家人朋友是否支持她畢業後入行的決定,葉同學無奈回應,身邊朋友並不支持,「佢地(朋友)覺得記者人工咁低,依家政府仲有咁多限制條例去打壓新聞自由,唔知幾時踩到政府條線,就會俾人定罪。」身邊朋友都建議她投身其他行業。雖然朋友不支持,慶幸葉同學家人十分支持她的決定,「佢地(家人)覺得既然想做點解唔去做,既然其他人驚,唔敢入行,就交俾你去做。」有家人的支持,令她對將來投身新聞界更有信心。
有人願意在此艱難時刻入行,當然亦有人退縮。正就讀樹仁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三年級的黃安榆則表示,將來不會投身新聞界。黃同學本來有意入行,但受到近年社會環境影響,尤其對於新聞自由收窄,「寫嘢要就住就住,冇咗第四權嘅意義。」新聞工作近年越來越受限制,是其中一個令她不想入行的原因。「依家傳媒喺用字上都會較為謹慎,例如避免再用武漢肺炎,呢種具爭議性嘅字眼,驚俾人抨擊。同埋政府唔俾記者查冊、查車牌嘅事件,大大增加記者工作嘅困難。」
除了新聞工作受限,她亦提到新聞界的人工比較低,加上工時不穩定,令她對新聞行業卻步。「上網睇到前有線新聞中國組記者講,做咗四、五年都係得萬四蚊,仲要放埋無薪假,變相得返萬二蚊。」她亦補充,自己有留意記者的工作情況,看到有報道指出突發組記者工時不穩定,一旦有突發事件,便需要出動,她認為記者的工作十分艱辛。
學者:充實自己最重要
對於有新聞系學生怕未能學以致用,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寄語他們,新聞工作始終有其重要性和社會意義。新聞系學生畢業後,可考慮先投身新聞界,一面工作一面學習,視為學校學習的延伸,令自己成長,增廣見識及建立人脈關係。「入行一段時間後,再決定係咪轉行,年輕人有嘅係時間,重點係不斷充實自己,將來機會仲有好多,唔好只睇眼前嘅經濟利益考慮。」他補充,新聞傳播訓練可應用於其他行業和生活範疇,大家之前所學的是不會浪費的。
對於言論空間收窄會否影響新聞教育,蘇教授認為香港的新聞教育一向以來都有很高的自由度,「老師會因應實際情況決定教學內容同方式,無受到咩限制,但近年社會情況有變,影響到新聞教育嘅路向,有老師擔心自由度會收窄。」他又提到政治環境對教學內容現時仍未見明顯影響,但將來很難估計,言論空間會逐漸收窄,在新聞教育方面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