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推「家庭團聚計劃」 盼跟留守兒童說再見 仍有近七百萬孩子被迫跟父母分離

留守兒童現象在是中國十分常見,孩子長期在缺乏雙親的照顧下,情緒和性格也容易出現缺陷。有香港企業家得知此情況,在內地農村成立蜂蜜品牌,業務漸上軌道,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吸引他們回鄉工作。

記者 : 彭永曦

位於廣東省西北部的德慶縣升平村,人口只有約2500人,大部分為小孩及老人。村民主要以務農為生,農產品一向有做買賣,但外銷渠道有限,使村內不少年輕人寧願到省城打工,為的就是賺取更多收入,卻往往錯過了子女的成長。

留守兒童家長:金錢比不上親情

42歲的陳灼明(明哥)在1997年離開家鄉升平村,到廣州、佛山和東莞等地從事五金、電器維修等工作,期間曾短暫回鄉生活,2015年才決定返鄉定居,做出這個決定,全因當時只有不到六歲的兒子。

「他經常問我:『媽媽去了哪?爸爸你甚麼時候會回來?』」因為明哥2010年與妻子離婚,兒子在單親家庭的環境下成長,加上他又要到城市打工,使兒子經常悶悶不樂,本來並沒有打算回鄉的他,卻因留在農村的兒子性格出現問題,使他始終放不下心。

「我離鄉後他變得很自卑,不願意與別人說話,我們偶然也會電話視頻,見到他很開心,但掛線後就不願理會別人。」而使明哥當初非常頭痛的是,兒子只能交托在農村的奶奶照顧,但長者年紀大,照顧小孩能力始終有限,這使原本沒有規劃回農村的他,漸漸產生回鄉照顧家人的想法。

現時他已重返升平村工作近七年,在村內從事蜂農的工作,今年13歲的兒子有明哥在身邊照料,明顯比以往大膽勇敢,願意認識新朋友及接觸新事物。

明哥更笑言:「他現在更願意與同學談話,也比以前健康,整個人都更開朗、活潑,他現在快樂的模樣已令我感到很滿足。」

扶貧生意幫助家庭團聚 港商:「幫得幾多得幾多」

為明哥和麗群提供就業機會的,就是扶貧企業「Mrs Bee」,同時也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開發升平村的養蜂產業,培訓產業相關技術,協助村民提升技能。企業由百本醫護前主席關志康在2018年創辦,全因他留意到升平村開發蜂蜜的先天條件優良,因農村有200年的養蜂產業的歷史,加上附近沒有污染,因此村內不少人養蜂及賣蜂蜜產品。

但村民缺乏生意頭腦,管理及銷售渠道不夠成熟,導致蜂蜜經常滯銷。因此關志康便帶領村民,將升平村的蜂蜜產品打造成品牌「Mrs Bee」,使村內的蜂蜜生意更上一層樓,正是他所講的「家庭團聚計劃」,並提倡從源頭減少留守兒童數目。

在香港土身土長的他,直言最深刻的是村內15至50歲的人都不存在,留下來的不是老人便是小孩。「曾有一個母親告訴我,自己的孩子第一句話、第一次走路是怎樣,她也錯過了,沒有盡母親的責任。」在香港,這些事情很罕見,可是在內地農村卻是屢見不鮮。於是他略盡綿力,成立了MrsBee,為農民提供就村內的就業機會,包括農工、技術生產及行政服務工作,由最初只有2名員工,直至現時已聘請約100人。

關志康又強調,純粹慈善捐助難以持續,「這需要慢慢累積,消費者一開始不認識我們的品牌,但他們用完我們的產品覺得好就會再買,我們的理念是出售有價值的商品,而非純粹請求別人捐錢,這才是可持續發展企業。」他冀為農村人建立優質品牌,做到消費扶貧的效果。

留守兒童數字雖回落 但仍有近七百萬

隨著中國政府推動的返鄉就業計劃、扶貧等政策,使留守兒童數字有所減少。根據《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 2019》,截至 2018 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 697 萬人,與 2016年全國摸排數據902 萬多人相比,總體數字下降接近三成,但由於官方超過三年沒有再更新相關數字,因此近年留守兒童的實況仍處於未知之中。

而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數據顯示,近六成已婚新世代流動人口將子女帶同在身邊,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在父母的照料下成長,舒緩了留守兒童的問題。

加上內地政府提倡「責令返回」,自2016年以來,各地區部門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民政部門加強宣傳並定期隨訪核查,公安、檢察院等司法機關依法採取治安處罰、刑事拘留失職父母監護權等監護干預措施,這種強迫性的手段,使農村留守兒童數字大大減少。

部份扶貧企業工資不太吸引

但回望有關留守兒童的數字,也是2019年之前官方公布的數字,因為民政部自2018年以後,就沒有再更新留守兒童的數字資料。雖然扶貧企業確實為部分留守兒童父母提供工作機會,但部份企業在工資不吸引的情況下,是否會讓留守兒童數字有所下降,便不得而知,但最新相關數據不足,實際情況讓人難以估計。

圖片


明哥在升平村擔任蜂場的技術運營工作(受訪者提供相片)

成立農村蜂蜜企業的關志康,現時聘請約100名員工,為村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訪問片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