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四十年.兩代女兒2.0》

25年的時間變化讓陳月霞女士和她的女兒小陳這對母女的觀念有著不小的差別。從生育態度和個人觀念上就能看出來兩代人的想法截然不同,生活中也因為觀念不同而產生小摩擦。


1972年福州的一個小縣城的職工家庭裏,她出生了。她有兩個哥哥,一個弟弟。明明是「晚、希、少」政策在城市裡廣泛宣傳的年代,但是在中國人的觀念裏,「多子多福」的觀念一直在流傳。只是在城市裡相對更薄弱一點。「晚、稀、少」政策是中國在1970年-1980年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為後續的計劃生育工作做鋪墊。明確提出了「晚、稀、少」政策的具體要求是男25週歲、女23週歲以後結婚;城市略高。兩胎間隔4年左右。一對夫婦不超過生育兩個孩子;少數民族除外。1970年全國常住人口出生率為33.4%,不斷下跌至1979年全國常住人口出生率為17.9%。本次訪談中瞭解到,當時的生育政策在前期見效緩慢,但逐年下降的生育率證明了這一階段人口生育政策的變化的有效性。


同學家庭中也有 「偏心」男孩的存在,只是她運氣好家裡對她和兄弟也相對公平。人生順風順水的長大,社會和家庭都告訴她,當女兒要乖巧,要溫和,要孝順。在福州當地家庭和社會環境中,對女性的催婚催孕狀況很常見。


建國初期急需恢復人口所以鼓勵生育,但也帶來了社會人口接近於飽和的問題。後續開始收縮深谷政策,堅持推行一胎化。同時從70年代開始,我國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因為農村長久以來生產結構需要足夠多體能更好的勞動力來完成生產,所以在建國初期狀況比較嚴重且處於多子化的生育狀態。直至2010年起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所以,1981年我國常住人口出生率為20.9%,1987年上升至23.3%,總體屬於緩慢上升的趨勢,反映了政策收縮的有效性。到2010年人口老齡化嚴重,我國常住人口出生率為11.9%,不足12%。因此逐步放開生育政策,鼓勵二胎三胎。直至2016年相較2010年常住人口出生率上升至13.6%。但在2016年後出生率逐年下跌,直至2022 年跌至6.8%。


2004年,她的女兒小陳出生了,小陳上初中恰逢內地短視頻平台崛起成為社會主流,大量單身女性不婚不孕的自由成功模版大量宣傳,讓青春期的小姑娘明白自己的人生擁有著許多不同的路可以走。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讓小陳知道自己擁有母親全部的愛。自己沒有必要按照母親的人生軌跡按部就班的生活,擁有不生育的權利,在媽媽眼裡一身反骨的觀念和不完全聽話溫順組成了媽媽眼裡的女兒。


當提到生育意義的時候,陳月霞說在福州當地家庭中,對女性的催婚催孕狀況很常見。認為婚姻和生育是女性人生生活的一個部分一個環節,應該體驗一下,作為人生的一部分,體會一下人生才圓滿。子嗣對於養老方面並不重要,覺得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陪伴,認為自己以後也是催婚催孕的一員。生育態度是生小陳一個就夠了,因為開放政策時已經錯過適合生育的年齡,對二胎三胎沒有考慮。


小陳是典型的一身反骨當代年輕女性,任由母親催婚催孕,不論母親怎麼催,她說要自由快樂的做自己,以自己當了這麼多年女兒的經驗,養孩子多半沒什麼用,自己也還沒有做好當母親的準備,做母親的責任感太重了,她還是喜歡當女兒自由自在的感覺。不論生育政策怎樣變化,她都堅持不婚不孕。至於催婚催孕,隨她去吧,她催歸催但是我不會反駁也不會落實。


在社交平台上廣泛流傳的口號,「不婚不孕,芳齡永繼」成了小陳生育態度的代名詞。


受生育政策變化影響,年輕女性的就業空間受到擠壓,因為社會福利對於普通工薪階級家庭的生育壓力,起不了太大緩解作用,也無法快速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對於已婚女性來說,家庭的經濟壓力相對更重,普通家庭對於二胎和三胎政策處於有心無力的生育態度。所以生育率不斷下跌。而小陳作為新一代女性的典型案例,和母親一輩對比起來就顯得尤為叛逆。年輕人自己心裡有出於經濟和生活的考慮,會聽來自於長輩或社會的生育建議,但是幾乎不動搖自己的觀念。社會環境和受教育程度影響看,會對婚姻生育計劃做詢問,但是不會過度催促,認為教育水平和生育觀念有息息相關的影響。


但是陳月霞不這麼想,她覺得孝順父母,在合適的年齡結婚生育,在大事上參考父母的意見,是作為一個乖巧溫順的女兒的義務和責任,她是被這麼教育著長大的,所以她覺得當女兒就是這個樣子,即使她現在成為了一個中產家庭中,個人能力很強,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女強人,她也這麼覺得。她認為女兒是自己的精神寄託,所以希望女兒也有孩子,有自己的精神寄託。


她做女兒的時候,乖巧懂事聽話,用俗語來講就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作為一種生命的傳承,父母的精神寄託,她也是如此要求女兒的,可是時代變化得太快了,她有的時候也沒辦法理解女兒的行為,為什麼在女兒身上付出的情感有時候得不到滿意的反饋。所以母女之間因此也有過大大小小的摩擦。


小陳當女兒,主打的就是一個一身反骨的生育態度和自由快樂,不明白有的時候母親會以為一點小事的行為而不滿意,不明白為什麼母親對自己的期盼那麼高。陳小姐認為,母親對於自己的期盼是希望自己在再乖巧一點,更符合社會大眾觀念的女兒角色。在陳小姐心裡,照顧好自己不讓母親太操心,做好母親的精神寄託就是她當女兒的本分。


小陳和母親在生育態度上最大的差異,主要還是來源於時代觀念的變化,陳月霞收到的教育和社會環境都偏向於傳統,也賦予了生育和「母親」一種意義和責任。其次是個人觀念的差異,小陳生活的年代媒體傳播速度要比陳月霞年輕時快多了,社會上許多的新鮮事物慢慢造成了母女之間差異的變化。


時代變化下,每一代人對於「女兒」和生育態度都有著天差地別的變化,信息交流更便捷的當下,也給女性打開了新的思路,不僅僅永遠是母親的女兒,也可以選擇不當母親。不同的選擇帶來的母女之間的碰撞摩擦,都是必然產生的小問題,背後也隱藏著一份母親的愛。


而她們母女二人相同之處就是,對於對方的愛。中國的大部分家庭教育都在回避「愛」與「溝通」的,在訪談中小陳也明確表示了,不會反對母親催婚催孕的行為。都互相理解對方的出發點,即使不接受這種行為,但是會用一種她自己的方式去回應這份愛和行為。


沒有什麼東西是生來就屬於誰的,除了子女。只有子女,生來的「歸屬感」與「愛」是無需求屬於父母的。子女是父母的一部分責任,也是一部分控制欲的具體化。父母之於子女,本是懵懂時的引導,自立時身後的支持和溫暖,可是部分父母已經指點了孩子許多年,有些事是不會永遠放手的。「自由」與「指點」是父母與子女終生需要學習的課題。


記者:李蓓妮

圖片


《生育政策四十年.兩代女兒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