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大灣區創業 找孵化基地支援 避開「雷區」

視頻

港府近年大力配合推動大灣區的發展,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讓不少港青躍躍欲試,也吸引了部分港人前去創業。在人生路不熟的情況下,到大灣區創業可以透過當地的創業孵化基地獲得支援,同時專業的諮詢服務,可以幫助創業者避開「雷區」;了解内地市場生態,也是創業者必備的功課。

記者:彭宇謙 張震東 魏溶 李蓓妮 伍思晴 陳宇桐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在2017年7月1日被正式定為國家級戰略,港府亦隨即呼應有關政策,推出一系列優待方案,例如提供每月高達一萬元的津貼、以及各項生活和社保補貼,吸引年輕人前往大灣區城市就業創業。

好幫手——創業孵化基地

目前在大灣區的主要城市,都有為初創企業提供諮詢協助的場所,中山市易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它是大灣區示範性創業孵化基地之一,入駐園區的港商得到不少的幫助。

何晟皇從事茶葉進出口生意,來了園區只是數個月,他對有關的安排很滿意。「去外面你租一個店面其實也滿貴的,這邊的伊電園(園區名稱)免租給我們,我們只需要付那個水電費就好了,這邊空間也足夠我們用。」他又提到園區還會協助進行公司註冊以及一系列證件申請,為他省卻不少麻煩。

與他在同一個園區的嚴志仁,在2021年來到中山創業,他的主要業務是透過抖音帳戶幫助内地產品拓展海外市場。他認爲在内地創業的好處是,人力成本及生活成本相對香港較低,而且在園區内的創業氛圍也比在香港濃烈。

知己知彼——了解内地市場

在這些有利條件下,到大灣區創業是否無往而不利?Bays Work加速器是前海著名的創業孵化基地,創立四年至今,經手過數百個創業項目,加速器創辦人鄭思怡表示,由於對内地市場的不理解,以致許多創業者失敗告終。

她説:「一個就是香港不具備一個像內地運行了有十幾、二十年的一個創業體系,港人並不理解創業的這個閉環思維。」她指出,這會導致創業者會覺得政府有很多支持,原來的生意在香港做得還好,到內地來有更大的市場,便更容易成功。事實是「內地市場的玩法與香港完全不一樣」。

鄭思怡表示,目前從孵化中心出來的企業能「上市」的屬少數,而且創業者大都是前往香港留學,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內地生,而非香港本地青年。「香港科研在國際上都是世界領先的,但它缺乏一個落地的場景,而大灣區正能為它提供一個這樣的場景。」鄭認為兩地政府可以更積極的互動,採取更具體的措施來吸引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

沁薈會計事務所創辦人蔡涴榕也有興趣到大灣區創業,她亦同意有關看法。蔡認為兩地缺乏一個有效交流平台,「年輕人都會聽到很多宣傳,但應該點樣落地呢?」蔡認為青年人只能通過宣傳上的資訊了解大灣區的情況,對具體情況所知甚少,因此她認為比起資源配套上的支援,政府更需要建構一個公開透明的平台向青年提供相關資訊,方能進一步吸引港人前往大灣區創業。

認識兩地註冊制度不同

此外,兩地對公司註冊的要求不同,也造成障礙。稻草教育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李雅莊表示,和香港相比,內地的註冊流程要複雜得多,令不少港人卻步。

李雅莊數年前曾於內地創立補習社,後來回流香港。她表示兩地制度差異巨大,尤其在註冊公司方面,在香港註冊公司只需要在特定網頁上登記付款,獲批後便可以領取「公司註冊證明書」及「商業登記證」。但在內地需要先提交一系列文件,辦妥大量手續才能註冊。「要先開設公司,才能進行招聘宣傳等一系列工作,但對於內地流程始終不是我們熟悉那套,所以還是要拜託內地人。」所以李更推薦港人前往各地孵化中心創業,尋求專業人士支援。

除了註冊公司上有分別外,稻草教育的另一位聯合創辦人曾昭偉亦表示內地在經營上,和香港亦有不少差異。由於內地大品牌更多,市場更大,競爭也更為激烈,香港初創企業往往難以和當地企業競爭,「除非你的東西真的很特別,不然很難同人鬥。」他指出比起香港,內地的這種情況更為顯著,大品牌壓着小品牌,這是內地的「常態」。如果初創企業想在內地分一杯羹,就需要依賴平台(大學研究所、孵化中心)的幫助,否則難以成事,這也進一步拉高了往大灣區創業的門檻。

圖片


Bays Work加速器創始人鄭思怡,講述香港創業環境和内地城市的不同之處,以及港人來到大灣區創業所面對的困難。

明泰貿易聯合創辦人何晟皇,向記者分享在創業園區中所得到的幫助。

稻草教育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李雅莊(左)及曾昭偉(右),認爲到内地創業要先了解兩地市場的差異。

大灣區的概念,就是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加上廣東省九個城市組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