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悠關】 香港性教育缺失 學生多一知半解

香港教育局早前上載的中三級「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教材,建議學生簽訂承諾書拒絕婚前性行為並設定親密界線,引發社會廣泛議論。有批評指這份教材過於保守,未能回應青少年在網絡時代的實際需求,更凸顯香港性教育規劃內容零散、不夠全面,長期以來被指過時和不足。面對「性」資訊氾濫與知識需求的落差,各方意見均指香港性教育規劃有需要積極採取多元措施,確保學生能獲得相關的知識而不是一知半解。

記者:謝旻恩  伍思晴

資訊氾濫與知識誤區

互聯網的普及讓青少年輕易接觸性相關資訊,但這些內容良莠不齊,充斥誤導與偏見。香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指出,在網絡上充斥著不當色情內容、網絡戀愛詐騙及人工智能(AI)衍生的倫理問題(例如AI生成的不當色情影像及AI聊天機器人或虛擬伴侶可能誘導不健康的情感依賴等),均可能扭曲青少年對性的認知。她強調,學校應成為傳遞正確性觀念與人際關係知識的核心平台,幫助學生辨別資訊真偽,建立健康的情感與性觀念。

性教育現況  零散且淺薄

根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21年的「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中,8,343名中一至中六學生(3,713名女生、4,630名男生)回答12道與性相關的題目,中三至中六生平均答對8題,中一至中二生僅答對不到6題,顯示性知識基礎薄弱。

中三學生Mable(化名)坦言,學校性教育流於形式,僅限於每學期一次的講座或於早會簡短提及,內容淺薄且零散。她回憶,中二時參加的講座涵蓋避孕、性病預防及關於色情刊物的提醒,但缺乏實用指引。早會討論兩性議題時,教師常引用宗教經文強調禁慾與婚姻內性行為的「正確性」,「感覺像在聽道德課,而不是學怎麼保護自己。」生物課則僅介紹生殖系統的解剖圖與受精過程,至於避孕方法、性病傳播途徑及性同意等實務議題幾乎未觸及。

中一學生Jack(化名)與Stephen(化名)亦表示,學校性教育的課堂有限,內容模糊。Jack提到,講座雖提及避孕套與避孕藥,但未解釋使用方法或失敗風險,例如避孕藥需每日定時服用。「我想知道具體操作和風險,但老師沒講清楚。」這種「蜻蜓點水」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

內容與需求脫節

註冊社工Ronia指出,現行性教育課程偏重生理知識,忽略情感關係、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同意等關鍵議題。青少年正處於探索自我及人際關係的階段,極需心理健康、界限設定及多元性別的指引。她接觸的學生常問:「如何分辨健康的感情關係?」「同性戀是不是不正常?」「被性騷擾該怎麼辦?」這些問題反映學生在情感處理與自我保護上的困惑。然而,課程多以單向知識傳授為主,缺乏傾聽及討論,未能回應網絡色情氾濫或同儕壓力等現實挑戰。

中三學生Mable(化名)抱怨道,講座內容抽象,未能提供實用建議。「我們想知道怎麼在感情中保護自己,但宗教經文給不了答案。」Jack則希望課程使用更明確的語言,涵蓋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主題,使內容更易理解,並解決現有表達含糊不清的問題。

性教育課程需與時俱進

郭玲麗議員呼籲教育局制定連貫的性教育課程框架,從幼稚園到中學按年齡分階段設計內容,小學階段注重生理知識與性別尊重,初中引入情感教育與網絡安全,高中則加強性騷擾與性暴力預防教育,幫助學生分辨不同層次的性侵害行為。她亦關注語言教育,指出中學生常見的粗口文化反映對性相關語言的無知,建議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含義,選擇恰當表達方式。同時,郭玲麗議員肯定教育局近年將性教育納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涵蓋青春期變化、性安全、性別平等及兩性相處,並新增「良性教育」強調男女尊重。然而,郭議員補充說:「現行性教育課程雖已進步,但仍需完善,以應對網絡時代的挑戰,例如虛假資訊與情感陷阱對青少年性觀念的影響。」

培訓教師幫助學生解疑

教師在性教育中的角色至關重要,但在這方面的培訓不足。郭玲麗議員分享早年實習經歷,部分教師因害羞跳過性教育章節,顯示專業準備不足。她呼籲加強教師培訓,裝備教師以科學、開放的態度引導學生,並在學生求助時提供適切建議,而非立即轉介社工。但至於性教育課程應否更進一步獨立成科或者規範教授模式,郭議員則支持讓學校保留教學彈性,因不同學校的學生背景與需求各異。加上現行課程已通過公社科、德育及人文科學科涵蓋性教育元素,並已規範課時,所以她不建議獨立成科,以免課時分配不均或內容過深。

家長與NGO協作

郭玲麗強調家長的角色尤爲關鍵,建議教育局提供指引,協助家長以科學方式與子女討論性話題。她亦肯定非政府組織(NGO)的貢獻,指NGO可提供家庭關係輔導、行為介入及未婚媽媽支援等多元化服務,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社工Ronia則建議學校培訓教職員,提升對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專業知識,並設立線上輔導與朋輩支援小組,為性別多元學生提供安全空間。她強調將性別多元內容融入課程,促進學生對差異的尊重與理解。

圖片


目前香港的中學課程已涵蓋性教育的多元面向,體現在初中科學、生活與社會、公民經濟與社會、高中倫理與宗教、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等科目中。 (謝旻恩攝)

註冊社工Ronia 接觸過很多中學生,發現當中爲數不少的學生性知識貧乏。(受訪者提供圖片)

香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認為,香港性教育已有進步,正式納入課程框架,但仍需完善課程,加強教師培訓,以應對網絡時代的挑戰。(伍思晴攝)

在中三公社科單元3.1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中,包含定立親密界限的承諾。(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網上資料)

相關故事

多元性取向 香港性教育盲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