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取向 香港性教育盲點

香港性教育課程長期忽略對多元性取向的教育,使學生缺乏對性向多元化的認識,這削弱了對性向的包容性,並使性小衆學生感到被邊緣化。有立法會議員呼籲完善性教育課程,加入多元性取向的教育,培養學生正面的性價值觀和態度,學會尊重不同性向人士。

記者:謝旻恩  伍思晴

多元性取向的空白

根據2022年平等機會委員會的《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發現香港中學在2018/19學年性教育實施情況不理想。調查涵蓋473間中學,回收203份問卷,顯示超過一半學校(53.2%)未在課程或活動中涵蓋「性傾向與性別認同」,僅少數學校偶爾觸及相關內容。中三的「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教材以異性戀關係為核心,幾乎忽略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等多元性取向討論,凸顯課程未能全面反映現實的情況。

香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表示,香港性教育已有進步,近年納入課程框架成為必修科目,顯示教育局重視此議題。課程內容從過往聚焦生殖系統及青春期的變化,進展至強調「良性教育」,包括兩性平等及健康人際相處。然而,她認為課程仍需完善,特別是在多元性取向教育方面,以提升社會對性別多元化的接納。她說:「我們要告訴學生,怎樣分別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藉此培養學生尊重性別多元及健康人際關係的能力,抵禦網絡虛假資訊及情感陷阱,確保下一代在包容的社會中成長。

宗教價值與多元性向

部分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在性教育上不接受同性戀,並强調婚前要保持貞潔,不可離婚等,而別的學校則鼓勵尊重個人選擇。郭玲麗議員建議教育局透過教師培訓,統一核心價值觀,如婚姻責任與兩性平等,同時允許學校保留靈活性,以平衡宗教背景與教育目標。她說:「每一個學生的背景不同,這個彈性要給學校處理。」

中三學生Mable(化名)表示,其學校性教育由具宗教背景的社工或教師教授,聚焦道德規範而非科學知識,幾乎未提及多元性取向,甚至聽到「反同」言論,令她感到課程缺乏包容性。中四學生Stepie(化名)亦指,學校從未提及關於LGBT(非異性戀者)的內容,僅提及異性戀關係及生理知識,「好像性傾向或性別認同不存在」,讓她感到自己的雙性戀身份被否定。

Stepie(化名)表示,同學用「怪」或「同性戀真噁心」等詞開玩笑,讓她不敢公開雙性戀身份。她曾向輔導老師傾訴,但僅獲「青春期迷茫」的回應,令她更封閉。中四學生Grace(化名)亦指,課程甚少提及不同性取向,未能回應學生需求。

中學教師Ben(化名)認為,香港社會保守及課時有限導致課程忽略性小眾的話題,建議讓學生認識不同的性別光譜,學習尊重和接納不同性別傾向的人。Ben也指出,在討論相關議題時,由於同事們的意見分歧及管理層態度保守,使LGBT議題難以納入課堂。

新議題——與AI談戀愛

郭玲麗議員關注網絡時代的挑戰,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興起,青少年可能與AI談戀愛。她認為性教育應探討這些新興倫理議題,幫助學生理解虛擬與現實情感的界線。她說:「我們要告訴學生,怎樣分辨網絡戀情,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外,她指出網絡情感詐騙常有發生,建議教導學生識別詐騙陷阱,並引導學生在現實世界建立穩健的情感關係。

圖片


香港家計會於2021年所做的調查顯示,14%中學生對性別認同不肯定,4%女生及2%男生的性別認同與原生性別不同。(謝旻恩攝)

香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關注青少年可能與AI談戀愛,建議應幫助學生理解虛擬與現實情感的界線。(伍思晴攝)

在中三公社科教材中,在第一部份(戀愛認知)和第二部份(親密關係)中,沒有提及LGBT族群。(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網上資料)

隨着AI 的發展,很多公司推出與AI談戀愛和聊天的應用程式。(聊天軟件【卿卿我我】的截圖)

相關故事

【「性」命悠關】 香港性教育缺失 學生多一知半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