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遺:90後繡娘如何刺繡出“潮”工藝》

中國手工刺繡是中華傳統工藝的瑰寶,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藝術價值。以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四大名繡,在此基礎上又分化出京繡、苗繡、潮繡、臺繡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細分刺繡流派。刺繡技藝的傳承,離不開每一代手藝人的接力傳承併發展出時代風格特色。繡娘團隊,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作為守藝人始終堅守著初心,一針一線,不疾不徐地繡出這世間萬千繁華。

出生於1993年的萬榕,作為一名新中式品牌創始人及非遺手繡藝術傳承人,她說:“我就是好喜歡手工刺繡,為它們著迷,經常手裏捧著一塊繡花,就在細細品味它的配色和走線方式,沉醉於絲光流轉的繡面,驚歎於繡娘的巧手妙思,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萬榕從事刺繡行業11年,於大二開始創業,因熱愛精妙絕倫的中國刺繡而產生濃厚興趣並投身入行,學習精進繡花技藝的同時,組建專業繡娘團隊,團隊中的繡娘們年齡跨度非常大, 年齡範圍從30歲到80歲,彙聚了老、中、青三代人,不同年代的繡娘在一起共事,能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

繡娘李雙妹,今年76歲,李奶奶說:“我從12歲起就開始學習蘇繡,小時候就靠做做刺繡補貼家用啦。”這一做就是60多年,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李奶奶表示說:“以前的人沒有什麼電子產品和娛樂活動,日子每天都過得很慢,可以坐在繡繃前安安靜靜地做一天刺繡,慢慢打磨繡花針法,而現代的年輕人喜歡玩手機刷短視頻,會相對缺乏耐心,追求快節奏,很多年輕人也吃不了繡花的苦,認為太枯燥無聊了。”所以這也導致刺繡的一線從業人數是逐年下降,面臨後繼無人的現狀,很多以前的老繡針法也在瀕臨失傳的邊緣。

中年繡娘代表盧燕,她於1976年出生於江蘇蘇州,江蘇省蘇州市工藝美術師。自幼八歲(1984年)起,在奶奶的繡繃上第一次體驗蘇繡“龍、鳳”圖案,至十一歲(1987年)暑假,正式跟隨母親學雙面繡“貓戲螳螂——蘇繡代表作品,熟練後繡雙面異色波斯貓、雙面異色異樣動物(簡稱雙面三異繡)題材等作品。1995年接觸亂針繡水鄉,之後為蘇繡大師繡制不同的精細作品。喜歡挑戰一些難度頗高的題材,比如人物肖像、亂針動物、三異繡等。2012年8月被婦聯聘請為刺繡指導老師,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被一所中學聘請為指導老師,很多作品參賽獲獎過。

盧燕在採訪中,給我們分享了難度極大的雙面異色繡的學習過程,她介紹自己正在繡制的《貓戲螳螂圖》說,此作品是雙面異色繡,就是正反面均有圖案,但圖案的色彩有所不同,比如正面是黃白色貓咪,反面是灰白色貓咪,在同一塊真絲底料上繡制出正反面不同顏色的圖案。她說:“在最開始學習時,起初我在想,繡正面過程又看不到反面的部位,不知道反面的顏色如何去繡制出來,因為是正反面同時操作去繡,讓她覺得很離譜,怎麼也想不通要如何同時進行去繡制,當時我苦惱了很久。”於是她一點一點慢慢摸索,在正面用黃色的線繡制讓黃色浮在表面,反面的灰色線穿在繡花針上,在正面用穿著灰色線的繡花針近距離地把黃色線固定,這樣繡出來正面是黃色,反面是灰色。但是發現正面的黃顏色裏會出現太多灰色點點。那怎麼克服這個技術難關呢?經過無數次嘗試、拆掉,後來總算發現,在正面刺針時,要把針紮在兩針的縫隙處,而且刺的距離應該是近距離,這樣正面會避免灰色線出現,反面避免黃色線出現,互不干擾。因為雙面異色繡就是要正反面均可供觀賞,不管是哪一面都要做到美觀,每個面的顏色都不能夾雜著干擾色。

而萬榕團隊中,不乏跟她年齡相近的90後年輕繡娘,例如團隊的繡花設計總監闕睿智,出生於1990年,作為品牌的繡花設計骨幹和年輕人,她喜歡嘗試與挑戰,將蘇繡針法結合不同流派的針法特點,甚至是結合西方刺繡針法去做刺繡,使得成衣繡花作品帶有中西合璧的味道。當然她提到每天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其中最常遇到的難點是,不同針法和在不同材料上的運用,蘇繡發展至今在日常創新中會融入全世界各地的針法,並且採用很多非傳統的繡線繡布,結合出全新的風格。在嘗試這些的時候通常需要不停的更換材料,嘗試不同材料與針法的結合,需要很大的耐心與堅持。

另外,在復原一些老物件時,也有同樣的困難,很多線材和針法早已失傳,甚至需要從自己染線,從製作工具開始,不斷嘗試,無數次的失敗,每一個細節都要反復的琢磨。對比博物館實物或史料中文物的圖片,一遍一遍嘗試調整繡制手法,因為很多時候只能看到表面的整體效果,看不到背後是如何走線的。所以只能通過不停的嘗試來猜測前人的運針,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直到完成作品。

萬榕說:“以上刺繡作品便是很好的例子,這種特殊的繡法結合戳紗繡與纏紗繡,面料的底料是現代早就停產的真絲網格紗,我們只能找工廠去特殊定制,每個網格間距都小於1MM,在做刺繡的過程中必須數著格子進行刺繡,而且繡花每個色系部分的排列組合方式都不同,稍微繡錯一點會看得很明顯,就得拆了重做,更有甚之花瓶部分的細節是只能一個格子繡一針,非常地耗費工時,對繡娘的腦力、體力、眼力都是巨大的考驗。所以只有闕睿智這樣的年輕繡娘才能勝任如此艱巨 的任務,老繡娘都會眼花看不清格子,無法進行繡花。”

而萬榕作為整個團隊的創始人與主心骨,負責的是公司運營的前瞻性思考,如何開拓市場並引領客戶審美。萬榕說,日常她也會上手刺繡,在靜心繡花的時候能迸發出很多設計靈感,比如大膽運用更具創新性、更符合當代審美的配色與線材,例如將蘇繡與法式刺繡相結合,通過刺繡針法進行立體造花。再比如在做盤金繡衣服的時候,中國傳統的盤金繡服飾以金線和銀線兩大色系為主,而她首次開創市場上第一款黑白灰配色的盤金繡龍鳳紋樣旗袍,將傳統與時尚碰撞出新意,使得龍鳳紋繡花更英姿颯爽,更適合日常的穿搭。還有運用現代日本的牛仔單寧面料,在上面進行手工刺繡,牛仔與繡花的混搭,非常獨特有個性,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萬榕作為年輕一代的繡娘,在品牌服飾設計中,注重刺繡的創新與煥活,將苗繡、京繡、蜀繡、潮繡、粵繡等針法融會貫通,用創新型針法和配色方式設計新品,同時也會將西洋風元素(如立體剪裁、蕾絲)與中式刺繡相融合,將西方風格用中式意境表達美,帶給客戶更多風格的體驗和嘗試,讓人眼前一亮。

萬榕表示,非常看好目前國內外新中式國風大火的流行趨勢,這也是獨有屬於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大大增強世界華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身份認同感。因此將要在香港設立公司,以香港為窗口,面向世界,將中國的手工刺繡文化輸出至全世界,刺激國外對於中國刺繡服飾及周邊產品的購買需求,引領新中式時尚風潮,將東風西漸的浪潮卷向大洋彼岸,讓中國審美走向世界。最後,萬榕說:“日復一日,一針一線,皆是修行,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不簡單,哪怕在現如今全球經濟下行週期中,面對大範圍的消費降級,也依舊堅守夢想,勤奮扎實,保持堅定的信念感,做難而正確的事。真正的夢想本就應該在逆風裏開花,不斷精進自我,勇猛地向前沖,這正是年輕人身上稀缺的鮮活生命力啊,一股拙勁最打動人,那些深夜咬牙堅持不妥協的倔強,都會變成設計稿中耀眼的、獨一無二的美麗。”

圖片


(圖片:萬榕身著蘇繡鳳凰旗袍服飾,及手工繡花工作日常)

(圖片:老年繡娘李雙妹,中年繡娘盧燕,青年繡娘萬榕、闕睿智)

(圖片:具有創新性的融合風格繡花,復原纏紗繡與納紗繡針法的作品)

(圖片:手工刺繡融合西洋風,與蕾絲、西裝、牛仔元素碰撞出新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