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故事】一位淋巴癌患者的就醫經歷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內地各省市的各行各業相繼停工,各個小區嚴格管理出入人群,街道上也沒有了往日的人流車流,變得冷冷清清。病毒的出現以及爆發,宛如一塊巨石投入原本平靜的湖中,打破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而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唯有醫院變成了最忙碌的地方,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地方。這對於非新冠肺炎的患者來說,想要去醫院接受治療更變成了一件難上加難的事。

記者: 王亞毛

山東省濟南市的王女士於去年10月份檢查出淋巴癌,每隔15至20天左右都會在女兒的陪同下,從農村坐幾個小時的大巴車來到市區的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進行化療,打化療針。王女士稱,剛知道自己病情的時候,一開始真的想不開,「真的接受不了,我也知道這種病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治好的,自己想著打最便宜的針藥就行了。」

後來由於王女士的病情加重,女兒擔心母親的身體發生緊急狀況,卻因為路途遙遠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她決定帶著母親在醫院附近租房住,這才暫時安下心來。王女士說:「開始在市區租房住之後,感覺放鬆了不少,而且看治療也有了好的效果,其實我心裡是很高興的。」

疫情下無法住院

可就在生活和治療都逐漸步入正軌時,新型冠狀病毒在全國爆發,各省市都極為重視,開始嚴格封管。「從疫情開始嚴重的時候,大概2月3號左右,醫院就不讓病人住院了」,王女士解釋,「要說疫情期間最大的困難就是不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吧。我這種病需要定期去醫院做CT,每次治療都需要輸液的,但是外面這種情況,我就只能去門診看大夫,拿口服藥回來吃,這樣很不全面,那段時間病情也時不時復發。」

王女士稱,不能去醫院治療的那段時間其實是很難受的。病情復發的時候,像脖子、胳肢窩、腿彎這種有淋巴的地方就會起疙瘩。「那個時候難受得真的想讓女兒帶著我去醫院打針。脖子裡的疙瘩一復發,就會壓迫食管和氣管,總覺得嗓子裡有東西想往外吐,但又吐不出來,吃飯也只能吃一些軟的或者流食。」這樣的日子就維持了一個多月。

醫院小心防控

現在內地疫情已經基本控制,很多地方也都陸續開始復工,從3月6日起,濟南齊魯醫院也開始接收病號住院了。從再次入院治療到現在,王女士認為醫院方面的工作真的做得很到位,管理也很嚴格,所有進醫院的人都要排隊過紅外線,監測體溫,還要掃碼記錄自己的行程,去過哪些地方。「現在外面的疫情是好轉了,病房改成雙人間了,前段時間剛開放住院的時候,一個病房只能住一個病人,而且也只接受濟南市的患者。陪床的家屬也只能是一人,有其他親戚想帶點東西過來看我也只能在病區門口交接一下。」王女士的女兒稱,其實醫生護士都非常辛苦,對病人都非常上心,每天晚上都要測兩次體溫,查房三次,會問病人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或者提醒病人早休息。

王女士的女兒因為工作原因,無法每天都在病房陪著母親,只能抽幾天早上或晚上來醫院看望,目前一直是女兒的奶奶陪床。王女士的女兒今年剛在韓國首爾大學研究生畢業,原本也打算繼續進修。但前段時間因為母親身體的原因最終決定返回家鄉,陪在母親身邊。她在濟南當地的某留學機構暫時找了一個課程顧問的工作,但王女士稱,能很明顯感覺到女兒的不開心,「我有時候覺得她太累了,心情也不太好,她對這個工作不滿意,覺得工資太少了,但也能只是暫時先做著。」

王女士認為這也是機緣巧合,原本並不希望女兒回來,「我覺得回來不好,回來找不到好的工作。但是因為韓國那邊疫情這麼嚴重,她想回去找工作我也沒讓她走。之前她想回韓國,因為我的病情留下來,現在看來也是好事,幸好當初她沒走,今年也不會有過去的打算了。」

圖片


疫情穩定後,王女士能夠入院接受化療。受訪者提供圖片

齊魯醫院門口處張貼二維碼,所有人必須掃碼登記個人信息,才能進入醫院。受訪者提供圖片

疫情期間,所有進入齊魯醫院的人要在一樓大廳排隊,等候測量體溫。受訪者提供圖片

内地新冠疫情發展時序表

相關故事

【疫情·故事】山東商舖停業月餘 復工後仍生意慘淡
【疫情·故事】避疫奔波三個月 大專生粵港魯三地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