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史蹟資源豐富 業界伺機拓展深度遊
自從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被揭發為百年古蹟,民間便掀起一股尋古蹟熱潮,由古蹟推動的深度遊再度引起關注。深度遊屬文化層面上的旅遊,即將旅遊和歷史、民俗風情和建築文化等元素融合。但有深度遊組織指現時仍欠缺合適的發展模式,而參與本地深度遊的,除了歐美遊客外,便是一些本地的長期「擁躉」,市場仍屬小眾未能擴大。
記者:刁欽明 彭永曦 阮淦良
本港旅遊業過度依賴購物及美食,令本地遊多元化的一面未能呈現。因此,政府於2017年10月由財政司司長主持的旅遊事務高層統籌會議中,曾提到要推動旅遊產業多元化,主要向生態、古蹟、文化等深度遊發展,以迎合全球旅客的新需求。
深度遊吸引國際旅客
有主辦深度遊的組織認為,隨著公衆保護文物的意識增强,深度遊也越來越受歡迎。香港史學會舉辦深度遊逾10年,其理事施志明博士指過去的旅遊模式大多只是單純參觀景點並沒再深入探究,但隨着整體市民的文化質素比以前提高,「依家旅遊會想深度少少,想知更加多」,因此深度遊的市場才逐漸抬頭。
而早在2013年已提供深度遊的「活現香港」其執行董事鄧彥心則指,「深度遊係一種國際嘅趨勢」,鄧指其顧客大多來自歐美澳紐等地區,教育程度普遍較高,而鼓勵大量消費模式並不適合他們。她更指出不少傳統旅行社在疫情下皆意識到需將產業多元化,因為近年國際旅客來港時不再只去「大景點」,而她們最受歡迎的深度遊「舊城中環」(Old Town Central),便利用中環充滿殖民時期和未來式建築的特色,向遊客講述殖民地的故事,更會藉寺廟向外國人講述民間的宗教習俗。所以她認為業界除了鼓勵大量消費的旅遊模式外,仍需要多方面發展去吸引國際遊客。
發展深度遊 不乏古蹟
至於本港是否有足夠的古蹟資源來發展這樣的旅遊?施博士直指一定可以,明言深度遊路線「點砌都砌到」。他明言香港開埠至今已有180年歷史,更指50年以上的歷史建築物可被視為古蹟,所以本港的古蹟資源其實十分豐富,「香港唔會話冇古蹟,只係我哋點樣賦予古蹟意義」。
鄧彥心指由於深度遊需要將不同地點的故事連成一線地帶遊客遊覽,因此需要投放時間去找尋不同社區的口述歷史。她又指隨着社福機構、區議會或新聞機構近年對口述歷史的重視,找尋口述歷史變得更方便。而有關歷史事蹟更應是「貴精不貴多」,以深刻顯現歷史建築的獨特,並不是以量取勝。
業界:當局欠缺合適發展模式
鄧彥心指深度遊存在一個公認的難題,就是當局一直未有合適的模式去支援深度遊產業。她指當局對深度遊其實有不少想法,例如茂蘿街7號,是市區重建局位於灣仔區的首個純保育活化項目,當局將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樓宇聯同附近的漫畫小店打造成一個動漫基地,惟動漫基地因未能達收支平衡,便於2018年結束營運。因此,她認為本港在發展深度遊時可以效仿台灣,「台灣而家(旅遊)比較偏向深度啲,以文化及歷史底蘊做主要推銷」,她並以臺北大稻埕為例,指舊區建築在得到保留的同時,可以讓文創小店進駐,創造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圈;而她指現時本港類似的有中環大館及元創方,可惜物價太貴,未必可以吸引遊客,因此仍需時間去摸索一個合適的模式去支援深度遊產業。
施博士指歸根究柢深度遊的本地市場仍然太小,他指深度遊始終屬於小眾,本地人「未必鍾意聽人講,覺得有個導遊帶住講好老土」,令到參與深度遊的只有一小撮本地長期「擁躉」。而他亦坦言深度遊產業需要教育、市場、人手各方面環環相扣地建構,只要其中一環脫扣,產業便會出現斷層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