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基金如追捧偶像 學者:勿忽略風險
内地年輕人購買基金的熱潮,發展成「飯圈化」,年輕基民追隨自己相信的基金博主投資,而忽略了金融市場的風險。此現象引起學者關注,怕習慣了飯圈文化的年輕基民,不懂得理智投資,好好的保護自己的資本。
記者 :姚瀟瀟 金璘 桑田 林文婷
「基金圈飯圈化」
「基金圈飯圈化是好現象嗎?」一條閱讀量超過1.8億的微博熱搜,引發了大眾的廣泛熱議。隨著基金持續火熱,一些基金經理已經成了年輕人追捧的偶像,例如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甚至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後援會(粉絲數量超4萬)和微博超話(閱讀量近5000萬),以前只能在飯圈才能看到的粉絲文化和標語也逐漸在基金圈蔓延開來。
今年初,武漢理工大學學生管婕妤用自己兼職攢下的四千塊閒錢買入了十幾隻基金,而其中大部分是跟著微博博主「基大隊長」的操作進行投資,她甚至加入其粉絲群,日常關注該博主的投資動向。雖然目前本金虧損了八九百,但她認為只是時機不對,且粉絲群裡的人也都非常相信該博主。管婕妤還表示:「我只要不賣,就能回本!如果博主說行情好,那麼我會考慮繼續加倉,儘管目前還未回本。」
對此,擁有四年投資經驗的周瑤認為,飯圈化對於基金圈不是一個好的現象。「投資理財是一件很嚴肅且理性的事情,過度的娛樂化會讓大眾忽略金融市場的風險,進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針對这个問題,珠海學院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孔笑微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認為飯圈化的現象在當下年輕人中非常普遍,「一些人在飯圈待久了之後,到其他任何的圈子裏就都會帶著飯圈的思維方式。所以我認為不用過度放大這種影響。」但她同時也表示,不排除某些基金公司會為了迎合這種現象,將自己的基金經理包裝起來。「所以對於飯圈化,別太當真,但也不能輕視。」
孔笑微還指出,這類現象的出現或許也跟市場大環境有關。她認為,目前內地基金業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行業規範還未完全建立,各方面的監管力度,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也都不如歐美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會出現很多的可能性與機遇。所以當下的各種『亂象』,反而可能是新興市場活力的表現。」
學者:切忌盲目自信
在採訪過程中,孔笑微雖然承認,投資基金的確是鍛煉理財能力的好方法,但是她同樣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當下一些年輕人對於自己的理財能力過於自信,都認為自己懂投資,但這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孔笑微提醒,基金的走勢是與資本市場密切掛鉤的,先前的基金熱也是因為股市的「長牛」,但這畢竟只是暫時的,任何的投資產品都不可能永遠盈利,「正所謂時勢造神,也能毀人」。
而對於「小白」投資者,孔笑微也提出了兩點忠告:「首先,最好只使用自己的閒錢去投資,不要挪用剛需的資金去買基金。」同時,她還強烈反對年輕基民使用槓桿進行投資理財。所謂槓桿投資,實際上是利用小額的資金來進行數倍於原始金額的投資。使用槓桿投資後,投資的結果會被放大,最終的收益情況(不論盈虧)都會按一定的比例增加。「這要求投資者具有極強的風險控制能力,因為有可能賺得盆滿缽滿,也有可能輸得傾家蕩產。」